上学时,我的朋友是个双手各有六指的小男孩。
他沉默寡言,有些倔强,比我大一岁。
他被一对无子的老夫妇收养,视如己出。周围的小伙伴常常议论他的六指和收养的身份,甚至拿他的“爷爷奶奶”开玩笑,称他们是他的“老爸老妈”。我也常被议论,看到他被嘲笑时,我心里也会感到不快。他会在我被议论时替我回嘴,我也会在他被议论时帮他辩解。
然而,辩解并没有让情况好转,反而引来了更多的嘲弄。
他开始通过与同学打架来反抗,我也尝试过,但总是输,只能默默忍受。他因为频繁打架被劝退。我心里充满了强烈的屈辱感,因为我知道他打架只是为了保护自己。作为孩子,我无能为力。后来他转学了,流言蜚语愈发激烈。我只能默默听着,直到无法忍受那些议论,选择逃避,不再关注他的情况。
后来又听到关于他的传言。小学一年级时,据说他的“老爸老妈”又收养了一个被遗弃的小女孩,说那个女孩不像他有“缺陷”,他会被抛弃。好奇心驱使我问奶奶这是否属实。
奶奶生动地描述了那对老夫妇在寒冷天气里捡到女孩的经过。我的恐惧逐渐增加,害怕他被抛弃和不公平对待。最后一次听到他的消息,是在三年级。他的邻居说他家出事了,他把小妹妹溺毙了,全家很快就搬走了。
那段时间,周围的大人们都在议论这件事,猜测他这么做的原因。
听了无数人的议论后,拼凑出的是这样一个故事:邻居和他的“老爸老妈”常吵架的老头以及一些人经常嘲笑他:“你爸妈有了小妹妹,不要你了,这个妹妹那么乖,而你一点也不乖。”他尝试反驳,但不久后,他的“老爸老妈”去农忙,让他周末照顾小妹妹。再回来时,小女孩溺毙在水缸里。传言和各种猜测弥漫开来。不久后,那对老夫妇带着孩子搬家了。
我不相信流言,但心里很复杂。
于是带着疑问,我偷偷去他家门口转悠了几次,他们家已经搬空,从此他彻底消失在我的生活中,只留在我的记忆里。这些感觉在小时候变成了憎恨,憎恨那些造谣的小朋友和成年人。我很困惑,小小年纪怎么会这样恶毒?伴随着事件的发生,我心里留下了无尽的疑惑和堵塞感。好奇与恐惧并存,我尝试通过学习的理论去理解这些现象。
精神分析告诉我,霸凌是一种将自己的愤怒和敌意投射到他人身上的行为。霸凌者通过贬低他人获得虚假的优越感,而被霸凌者则默默忍受,认为自己确实不如别人。一个真正有力量的人,不需要通过欺负他人来确认自己的身份,恰恰是因为没有身份感,才会去欺负别人。
而那些能忍受痛苦的人,虽然感到无力,但实际上是有力量的。霸凌者霸凌的是自己的无力感,而被霸凌者通过忍受来证明自己的坚强。
镜像理论也解释了这种现象,霸凌者和被霸凌者像是一体两面的镜子,双方都在通过对方证明自己的力量。前者通过欺凌,后者通过忍受和解决问题来证明自己。他们在对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恐惧:害怕被否定,害怕没有力量,害怕自己的弱小。
尽管我了解了这些理论,但仍然觉得不够清晰。理论分析是一种旁观者的视角,与自己的情感保持距离,用这种方式并不能完全解开我内心的疑惑。
理论虽然解释了现象的成因,但霸凌不仅仅是霸凌者和被霸凌者的问题。我好奇,为什么作为旁观者,这个小男孩的事情让我印象如此深刻?
仔细体会,我发现自己在他身上看到了同样被霸凌的自己。
我把自己的恐惧投射到他身上,害怕被抛弃,害怕被攻击,害怕流言,害怕无力。通过关心或同情他,我把他固定在一个“可怜”的位置上。看着他,我在处理自己无法应对的沉重感和处境。
孩子们力量有限,我会这样投射,其他人也一样!通过流言这把无形的刀,把无数内心苦涩的人,投射成他“很惨”的形象。他承受着一群人无法承受的痛苦,以“他很惨”的方式被建构。
当他的父母无法面对“六指”带来的感觉,便通过抛弃他来处理这些感受。他的生命轨迹从出生开始便被抛弃的行为打上标签,下面是羞耻感与无法面对的沉重感。这像是文章或发言标记了#话题,吸引同类人向他靠近。
这些思考源自看到一些新闻。原本只是想理性分析,但理性分析并不能解决问题,也不能消解心中的惆怅。
在现代社会,青春期的孩子在学校被霸凌的现象逐渐受到关注。从现实层面分析,原因有:
学校管理不当;
霸凌学生的人格缺陷;
被霸凌学生的家长没有提前教会孩子有效的自我保护;
孩子内向隐忍,无法有效反抗。
从现实层面避免霸凌的方法有:
学校设立自我保护的规条,预防霸凌;
对学生冲突进行心理干预,调整心理困境;
家长教会孩子自我保护,重视每次求助,避免养成不敢求助的习惯;
孩子学习相关规则,合理应对霸凌,建立对外界的信任,遇事求助。
做到这些就能避免霸凌吗?也许我们还是需要看清这些事情是如何发生的,才能规避。
许多来到咨询室的孩子,都存在类似的困境。
当一个孩子在家中感受到被爱,他在社会上面对他人时,对他人的喜爱感到自然,对不友好的行为自然排斥。
而一个在家中感觉不到被爱的孩子,在与人相处时容易接受他人的不友好行为,虽然感觉不对劲,但很难为自己发声,也难以坚持立场保护自己。他们容易被内心的“我会被欺负、不被爱、被攻击”等声音覆盖,因为这是长期与家人互动中感受到的。
孩子的内心过程,受原生家庭的影响很大。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地位非常重要,所以父母的态度会极大影响孩子的内在互动模式。要避免霸凌现象,需要从根源上调整,在原生家庭环境中努力:
给孩子建立安全成长空间,同时教会他们如何自保,使用法律与道德规则;
建立足够的信任关系,让孩子在紧急事件发生时敢于求助;
相信孩子,帮助他们建立内在自信,区分攻击性的投射,不认同不合理的观点;
在关系中建立尊重的基础,让孩子体验和谐关系,以便在对外人际关系中规避“遇人不淑”;
不打压、指责、贬低、否定孩子,避免影响他们的自我判断;
面对事情时,就事论事,不泛化。例如,不能因为孩子一次成绩变化,就对他们说:“你不行”“怎么才这点”“我白养你了”等等否定的话;
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,允许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觉。客观探讨,不强求顺从;
不以暴力对待孩子,精神或言语暴力都属于侵犯孩子的边界,他们容易习得同样的方式与人建立关系——伤害他人,或认同自己会被伤害,吸引他人来伤害自己。
如果在培养孩子时能做到这些,孩子在人际关系中的边界意识就会清晰,能够规避不当投射的认同,明白自己应被如何对待以及如何对待他人。
一些家长疑惑,自己小时候比孩子惨多了,孩子怎么这么脆弱?
这正是问题所在,当家长存在这种疑惑时,是在用自己与孩子比较。这就像那个六指小男孩被对待的方式,身边人以“我比你厉害,你太弱”的态度攻击他,否认了他的独特性。这些感觉是微妙的,如果我们的老板或父母说这类话,我们也会不舒服。而我们的父母也曾这样对待我们,所以我们自然吸收他们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孩子。这便是无意识代际传承的结果,是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。很多时候我们无意中促成了一些事件的发生,而不是出于本意。代际传承会无意中传递下来,形成“我还是变成了我所讨厌、害怕、不喜欢的人”的现象,让孩子感受到自己不被喜欢、支持、尊重。
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,比较似乎成了一种快速确认自己位置的方式。但这种方式是通过贬低他人建立的,脆弱不堪。我们需要反思:
一个人成绩好,就代表整个人优秀吗? 一个人有缺陷,就代表他不行吗? 最宝贵的态度,也许是发现自己即使有弱点,也能接纳自己。尊重他人的不同,也尊重自己独特的生命轨迹。当我们都能接受他人的独特性和生命动态时,才算是在自己的位置上坚守,开出自己的花。这便是最真挚的确认!
我们不必成为任何人,只需要成为自己,这就是最好。
参与评论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