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,一部名为《少年的你》的电影席卷全国,它用细腻的笔触揭示了校园暴力的沉重阴影。
影片中,周冬雨饰演的陈念和易烊千玺饰演的小北,在压抑与挣扎中共同面对着校园的黑暗面。
这部电影不仅让观众看到了校园暴力的残酷现实,更引发了全社会对这一现象的深刻反思。
从未有过一部作品像《少年的你》这样,把“校园暴力”这一议题又带入人们的视野并引发现象级讨论和反思。
校园暴力的心理学解读
校园暴力事件,如同阴霾般笼罩着许多人的生活。记得在某市的一所中学里,小李因为长相清秀、穿着时尚,成为了同学们眼中的“异类”。
她每天遭受着嘲笑、排挤,甚至被恶意推搡和殴打。这些暴力行为不仅给小李带来了身体上的伤害,更让她的心灵遭受了巨大的创伤。
社会新闻中,类似的校园暴力案件层出不穷,每一次都让人痛心不已。
所谓的“校园暴力”,通常是一群人欺负一个人,而其他人则选择袖手旁观。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“黑羊效应”,它由黑羊、屠夫和白羊三方构成,是一种群体献祭仪式。
屠夫总是要杀掉羊群中的一只羊的,四下逃窜的羊群如果在白羊群体中发现了一只黑羊,奇怪的事情就发生了——白羊们会帮着屠夫追杀自己的同伴黑羊,因为它们觉得只要有受害者出现,自己就安全了。
①受害者——黑羊
当无辜的黑羊,如胡小蝶,没有犯下任何罪不可赦的过错,却遭受了周围人无情的攻击和排挤时,她可能会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。她会问自己:“我到底做错了什么?为什么他们要这样对我?我明明已经低声下气了,为什么他们的愤怒反而愈演愈烈?我到底要怎么做,才能逃离这种暗无天日的生活?”
很多时候,这种欺凌是隐形的,不易察觉。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体验?是否曾感到自己与群体格格不入,仿佛被排斥在外?是否曾无意间发现他人背着你窃窃私语,却不清楚其中的原因?是否因为这些不明所以的排挤而怀疑过自己,是不是过于敏感或哪里做得不对?如果你有过这样的感受,那么很可能你也曾无意间成为了那只不幸的黑羊。
②加害者——屠夫
屠夫群体中的每个个体,往往对具体发生了什么并不清晰,但他们却盲从地加入了对某个人的欺凌之中。他们坚信“黑羊”有罪,坚信自己的行为是正义的,坚信黑羊的讨好只是虚伪的掩饰,必须受到制裁。
然而,当被问及黑羊究竟犯了何错时,屠夫们往往语塞,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。
更令人担忧的是,这种欺凌行为,特别是言语上的攻击,有时连屠夫自身都未曾意识到其严重性。他们可能轻描淡写地说:“我只是开了个玩笑,有必要那么认真吗?”却忽略了这些“玩笑”对受害者造成的深刻伤害。
不妨反思一下,你是否也曾在某个时刻,与朋友一起以某个人的不足作为笑料,起些不雅的外号,或是放大他们的缺点供人取乐?如果你曾这样做过,那么你可能也在不经意间扮演了屠夫的角色,成为了校园暴力的一环。
③旁观者——白羊
一群没有恶意的人,欺负一个没有犯过错的人,最终衍生出了校园暴力
①罪恶共享
黑羊的牺牲,是体现屠夫群体凝聚力和团结力的方式
②从众心理
③认知行为失调
03.旁观者——白羊的沉默与影响
白羊,作为目击者,往往看到了欺凌事件的部分或全部,却选择了沉默。他们是人群中的隐形多数,为了避免自身被卷入风波,选择远离、逃避。然而,这些看似置身事外的白羊,实际上成为了屠夫们沉默的帮凶,对黑羊而言,他们的不作为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白羊可能认为,自己的沉默既不会卷入纷争,也不会对黑羊造成伤害。但他们未曾意识到,这种冷漠的态度同样让黑羊陷入更深的自我怀疑:“为何众人目睹我被欺负却无动于衷?难道我真的如此不堪,不值得被爱?”
在《少年的你》中,胡小蝶跳楼前的质问,直指旁观者陈念的沉默:“他们一直在欺负我,你们为什么不做点什么?”陈念的沉默,无疑是压垮胡小蝶心理防线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值得注意的是,黑羊、白羊、屠夫这三者之间的界限并不明确,角色之间有时可以相互转化。例如,白羊可能因为寻求群体认同而加入屠夫行列,或因黑羊的离去而被选为新的目标。
陈念,从旁观者到受害者,她的经历让我们深刻反思:每个人在欺凌事件中都可能扮演不同角色,我们应如何避免成为其中一员?
02.深入剖析“黑羊效应”的群体心理成因
在欺凌事件中,无论是黑羊、屠夫还是白羊,他们未必怀有恶意,但往往在无意识中踏入了“黑羊效应”的心理陷阱。这种效应揭示了一群无恶意的人如何共同伤害一个无辜者,最终导致校园暴力的发生。其背后隐藏着三个主要心理机制:
罪恶共享:屠夫们通过共同伤害黑羊来寻找共同话题,增强群体凝聚力,同时减轻自身的焦虑和压力。
从众心理:为了不被群体排斥,个体往往模仿他人的行为,即使这些行为是错误的。
认知行为失调:当行为与思想产生矛盾时,人们倾向于改变观念以合理化自己的行为。在欺凌事件中,屠夫们会逐渐坚信自己的行为是正义的,黑羊之所以被欺负,完全是自作自受。
《少年的你》中,魏莱在欺凌胡小蝶后仍能理直气壮,正是这种认知行为失调的体现。她坚信自己的行为无罪,甚至将胡小蝶的死亡视为一种解脱。
03.如何打破“黑羊效应”的心理陷阱
面对欺凌现象,我们无需指责任何一方,因为每个人都可能是受害者。为了避免踏入这一心理陷阱,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:
黑羊的自我救赎:建立独立、自爱的人格,学会自我心理疏导,不将欺凌归咎于自身。面对欺凌时,勇敢站出来维护自己的权益。
疏导集体焦虑:为屠夫们提供情绪出口,减轻他们的压力和焦虑。学校和社会应组织相关活动,引导学生积极面对问题,避免将负面情绪转化为暴力行为。
白羊的觉醒与行动:摒弃旁观者心态,积极参与反欺凌行动。不要认为欺凌与自己无关,因为沉默往往助长了欺凌行为。
通过教育和自我反省,我们可以识别欺凌行为并理解其背后的心理成因。在此基础上,我们可以找到打破“黑羊效应”心理陷阱的方法,为创造一个和谐、安全的环境贡献力量。
04.生活中的其他欺凌现象——网络暴力
校园暴力并非仅限于校园内,网络暴力作为黑羊效应的另一种表现形式,已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。网络暴力的根源在于社会的集体焦虑,人们往往通过指责他人来寻求自我认同和群体归属感。名人明星因高度曝光而成为网络暴力的主要受害者,他们的遭遇让我们深刻反思网络暴力的危害。
作为互联网世界的一员,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维护网络环境的和谐与稳定。不要成为网络暴力的帮凶,而是积极传播正能量,为创造一个美好的网络环境贡献力量。
05.写在最后
“邪恶获得胜利的唯一条件,就是善良的人们保持沉默。”面对欺凌现象,我们应从自身做起,勇敢站出来维护正义。通过教育和自我反省,我们可以避免成为黑羊效应中的任何一个角色,为创造一个和谐、安全的社会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参与评论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