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园欺凌中的群体献祭,你我皆是「黑羊效应」的受害者

导师心理学研究期刊文献 发表于 2024-06-08 14:29
邪恶获得胜利的唯一条件,就是善良的人们保持沉默。

去年,一部名为《少年的你》的电影席卷全国,它用细腻的笔触揭示了校园暴力的沉重阴影。


影片中,周冬雨饰演的陈念和易烊千玺饰演的小北,在压抑与挣扎中共同面对着校园的黑暗面。


这部电影不仅让观众看到了校园暴力的残酷现实,更引发了全社会对这一现象的深刻反思。


从未有过一部作品像《少年的你》这样,把“校园暴力”这一议题又带入人们的视野并引发现象级讨论和反思。


我们今天就来从心理学的角度聊一聊“校园暴力”

            


01.校园暴力的本质——

我们都在校园暴力中扮演了什么角色?


校园暴力的心理学解读

校园暴力事件,如同阴霾般笼罩着许多人的生活。记得在某市的一所中学里,小李因为长相清秀、穿着时尚,成为了同学们眼中的“异类”。

她每天遭受着嘲笑、排挤,甚至被恶意推搡和殴打。这些暴力行为不仅给小李带来了身体上的伤害,更让她的心灵遭受了巨大的创伤。

社会新闻中,类似的校园暴力案件层出不穷,每一次都让人痛心不已。


比如《少年的你》中,受害者胡小蝶仅仅是因为“复读生,成绩不好,在班级里没有存在感”,就被以魏莱为首的加害者盯上,从往椅子上倒红墨水这种过分恶作剧,发展到后来的把胡小蝶堵在厕所里扔脏肢体这样的身体冲突。


整个过程中,其他同学作为旁观者,或是迫于魏莱一行人在校园里的影响力,或是考虑到高考临近只要管好自己的事就可以,竟无一人站出来反对或是质疑这种行为的合理性,在“事不关己高高挂起”中默许并助长了这一行为的发生。



所谓的“校园暴力”,通常是一群人欺负一个人,而其他人则选择袖手旁观。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“黑羊效应”,它由黑羊、屠夫和白羊三方构成,是一种群体献祭仪式。


屠夫总是要杀掉羊群中的一只羊的,四下逃窜的羊群如果在白羊群体中发现了一只黑羊,奇怪的事情就发生了——白羊们会帮着屠夫追杀自己的同伴黑羊,因为它们觉得只要有受害者出现,自己就安全了。


  • ①受害者——黑羊


当无辜的黑羊,如胡小蝶,没有犯下任何罪不可赦的过错,却遭受了周围人无情的攻击和排挤时,她可能会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。她会问自己:“我到底做错了什么?为什么他们要这样对我?我明明已经低声下气了,为什么他们的愤怒反而愈演愈烈?我到底要怎么做,才能逃离这种暗无天日的生活?”

很多时候,这种欺凌是隐形的,不易察觉。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体验?是否曾感到自己与群体格格不入,仿佛被排斥在外?是否曾无意间发现他人背着你窃窃私语,却不清楚其中的原因?是否因为这些不明所以的排挤而怀疑过自己,是不是过于敏感或哪里做得不对?如果你有过这样的感受,那么很可能你也曾无意间成为了那只不幸的黑羊。


  • ②加害者——屠夫


屠夫群体中的每个个体,往往对具体发生了什么并不清晰,但他们却盲从地加入了对某个人的欺凌之中。他们坚信“黑羊”有罪,坚信自己的行为是正义的,坚信黑羊的讨好只是虚伪的掩饰,必须受到制裁。

然而,当被问及黑羊究竟犯了何错时,屠夫们往往语塞,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。

更令人担忧的是,这种欺凌行为,特别是言语上的攻击,有时连屠夫自身都未曾意识到其严重性。他们可能轻描淡写地说:“我只是开了个玩笑,有必要那么认真吗?”却忽略了这些“玩笑”对受害者造成的深刻伤害。

不妨反思一下,你是否也曾在某个时刻,与朋友一起以某个人的不足作为笑料,起些不雅的外号,或是放大他们的缺点供人取乐?如果你曾这样做过,那么你可能也在不经意间扮演了屠夫的角色,成为了校园暴力的一环。


             

  • ③旁观者——白羊


白羊往往目睹了部分或全部过程,却没采取任何行动。他们是人群中沉默的大多数,他们往往会为了不惹事上身,让自己也被牵扯进去而选择远离、选择逃避。然而,这些旁观者是屠夫们沉默的帮凶,也是黑羊身上最后一根稻草的心理压力   


白羊可能自以为置身事外,就可以既不惹事上身,也不会对黑羊造成实质性的伤害。可曾想这种“不作为”的态度同样会被黑羊看在眼中,陷入更深的自我怀疑:“这么多人眼睁睁地看着我被欺负却无动于衷,是不是我真的就活该如此,不值得被爱?


影片中胡小蝶跳楼自杀前的最后一句话,便是对旁观者陈念的质问:“他们一直在欺负我,你们为什么不做点什么?”陈念一如既往的沉默可以说是压垮胡小蝶心理防线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
       

值得注意的是,黑羊、白羊、屠夫这三方角色界限并不清晰,甚至有时候是可以互相转化的。


比如白羊可能会为了获得更多的群体认同而加入屠夫,有可能会因为群体中黑羊的“离去”而被选中成为下一个黑羊


《少年的你》中的主角陈念,最初只是看着自己的同桌胡小蝶被欺凌,甚至亲眼目睹过几次欺凌现场,但她并未站出来发声、也没有去寻找有能力的人的帮助,却在胡小蝶死后被魏莱一行人选中成为了新的欺凌对象。

             

02.导致“黑羊效应”的群体心理成因


不管是黑羊、屠夫还是白羊,每个欺凌事件的当事人,未必都有恶意,但却在不知不觉中受潜意识的驱动,踏入了“黑羊效应”的心理陷阱,完成了欺凌。一群没有恶意的人,欺负一个没有犯过错的人,最终衍生出了校园暴力。往深处去挖掘,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三个心理机制:


  • ①罪恶共享


屠夫群体通过一起伤害黑羊,找到共同话题,获得彼此的认可。黑羊的牺牲,是体现屠夫群体凝聚力和团结力的方式,是让整个群体减轻焦虑和压力的出口。  


  • ②从众心理


集体里的其他人都这么做,那么为了不被排斥,“我”也要做一样的事,有时候这种行为甚至是无意识的。


  • ③认知行为失调


当我们的行为和思想有矛盾时,为了减轻自己的心理负担,我们往往会选择改变更容易改变的观念,合理化我们的行为。比如黑羊效应中,屠夫只要伤害过黑羊,他在潜意识里就会相信,自己这么做是没有错的,黑羊之所以被欺负,完全是自作自受。


欺凌现象最初的行为受着罪恶共享和从众心理的驱动。当加害者的行为越来越多,便会越发相信自己行为的合理性、正确性,这便是认知行为失调。加害者随着便会对其他不符合自己价值体系的行为进行抨击,从而催生出更多旁观者转化为加害者。

             

《少年的你》影片中,魏莱在欺凌并间逼得胡小蝶跳楼自杀后,被喊去警察局问话,仍能一脸无辜地对答如流,丝毫不觉得愧疚,甚至还能轻松地说出:“胡小蝶死了不好吗?她妈妈至少因此得到了一大笔钱。如果胡小蝶不死,她大学毕业工作多少年才能孝敬她妈那么多钱?”


这未必就是她有着多么强大的心理素质,而更可能是她真正地笃定“自己的所作所为没有错”,将自己的行为在内心深处合理化。


为了不让自己感到愧疚,不在欺凌行为是否正确之间徘徊犹豫,她对自己和身边的人进行自我催眠:“这一切都是胡小蝶自己的问题,弱者本来就不配得到大家的喜爱。”


这样的观念也正和她的家庭对她长期以来的教育观念一致,这正是一种认知行为失调的体现


03.旁观者——白羊的沉默与影响


白羊,作为目击者,往往看到了欺凌事件的部分或全部,却选择了沉默。他们是人群中的隐形多数,为了避免自身被卷入风波,选择远离、逃避。然而,这些看似置身事外的白羊,实际上成为了屠夫们沉默的帮凶,对黑羊而言,他们的不作为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
白羊可能认为,自己的沉默既不会卷入纷争,也不会对黑羊造成伤害。但他们未曾意识到,这种冷漠的态度同样让黑羊陷入更深的自我怀疑:“为何众人目睹我被欺负却无动于衷?难道我真的如此不堪,不值得被爱?”

在《少年的你》中,胡小蝶跳楼前的质问,直指旁观者陈念的沉默:“他们一直在欺负我,你们为什么不做点什么?”陈念的沉默,无疑是压垮胡小蝶心理防线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
值得注意的是,黑羊、白羊、屠夫这三者之间的界限并不明确,角色之间有时可以相互转化。例如,白羊可能因为寻求群体认同而加入屠夫行列,或因黑羊的离去而被选为新的目标。

陈念,从旁观者到受害者,她的经历让我们深刻反思:每个人在欺凌事件中都可能扮演不同角色,我们应如何避免成为其中一员?

02.深入剖析“黑羊效应”的群体心理成因


在欺凌事件中,无论是黑羊、屠夫还是白羊,他们未必怀有恶意,但往往在无意识中踏入了“黑羊效应”的心理陷阱。这种效应揭示了一群无恶意的人如何共同伤害一个无辜者,最终导致校园暴力的发生。其背后隐藏着三个主要心理机制:

  1. 罪恶共享:屠夫们通过共同伤害黑羊来寻找共同话题,增强群体凝聚力,同时减轻自身的焦虑和压力。

  2. 从众心理:为了不被群体排斥,个体往往模仿他人的行为,即使这些行为是错误的。

  3. 认知行为失调:当行为与思想产生矛盾时,人们倾向于改变观念以合理化自己的行为。在欺凌事件中,屠夫们会逐渐坚信自己的行为是正义的,黑羊之所以被欺负,完全是自作自受。

《少年的你》中,魏莱在欺凌胡小蝶后仍能理直气壮,正是这种认知行为失调的体现。她坚信自己的行为无罪,甚至将胡小蝶的死亡视为一种解脱。

03.如何打破“黑羊效应”的心理陷阱


面对欺凌现象,我们无需指责任何一方,因为每个人都可能是受害者。为了避免踏入这一心理陷阱,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:

  1. 黑羊的自我救赎:建立独立、自爱的人格,学会自我心理疏导,不将欺凌归咎于自身。面对欺凌时,勇敢站出来维护自己的权益。

  2. 疏导集体焦虑:为屠夫们提供情绪出口,减轻他们的压力和焦虑。学校和社会应组织相关活动,引导学生积极面对问题,避免将负面情绪转化为暴力行为。

  3. 白羊的觉醒与行动:摒弃旁观者心态,积极参与反欺凌行动。不要认为欺凌与自己无关,因为沉默往往助长了欺凌行为。

通过教育和自我反省,我们可以识别欺凌行为并理解其背后的心理成因。在此基础上,我们可以找到打破“黑羊效应”心理陷阱的方法,为创造一个和谐、安全的环境贡献力量。

04.生活中的其他欺凌现象——网络暴力


校园暴力并非仅限于校园内,网络暴力作为黑羊效应的另一种表现形式,已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。网络暴力的根源在于社会的集体焦虑,人们往往通过指责他人来寻求自我认同和群体归属感。名人明星因高度曝光而成为网络暴力的主要受害者,他们的遭遇让我们深刻反思网络暴力的危害。

作为互联网世界的一员,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维护网络环境的和谐与稳定。不要成为网络暴力的帮凶,而是积极传播正能量,为创造一个美好的网络环境贡献力量。


05.写在最后

“邪恶获得胜利的唯一条件,就是善良的人们保持沉默。”面对欺凌现象,我们应从自身做起,勇敢站出来维护正义。通过教育和自我反省,我们可以避免成为黑羊效应中的任何一个角色,为创造一个和谐、安全的社会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


 



觉察即自由,我们首先需要能够辨别自身所处的状态,不要“身在山中不知山”,然后便可以针对它的薄弱环节击破“黑羊效应”这一心理陷阱。



非特殊说明,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请注明出处

参与评论

游客

评论列表

加载中...